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動腦護腦 輕度認知障礙不失智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本刊訊】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易得腦部輕度認知障礙的症狀,甚至有失智的風險。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指出,輕度認知障礙轉變成失智的比例的確較高,患者應持續做動腦活動,有疑問時應提早就醫。
 傅中玲醫師表示,持續做動腦活動如規則閱讀、玩牌、下棋、填字遊戲、彈奏樂器等,都是保護因子;她建議民眾應注意是否罹患輕度認知障礙,也應持續做動腦活動,有疑問時應提早就醫;同時建議,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可以每年至少做一次認知檢查,提早預防。高齡化社會的來臨,勢必面臨極大挑戰,多一分準備,少一分衝擊。
 傅醫師以六十七歲的陳姓患者為例,陳先生過去做生意,已退休,平日健康良好,有空便和友人相約爬山、健行。數年前,他和家人發現他於之前一、兩年的記憶力減退,有些久不見面的朋友,居然叫不出姓名;他有時會忘記太太交代他要買的東西;和朋友相約也記不清楚約定的時間地點,必須打電話再確認。此外,學習新事物困難,如他正在學習外丹功,卻很難記住動作的順序。好在他仍可處理日常生活,只是這些現象讓他覺得很焦慮,而決定就醫。
 陳先生的簡易智能測驗(MMSE)分數是滿分三十分,但是當請他記住十二件物品時,廿分鐘後,他只記得四件。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他管理記憶的海馬迴沒有萎縮,但是有些白質病變。兩年後院方再度測試,陳先生的簡易智能測驗分數是廿七分,他錯誤的三分正好是來自醫師要求他記憶的三樣物品。此外,他有些健忘,但仍可自行就醫、處理日常生活。經由類澱粉正子斷層攝影,發現他腦中的確有類澱粉堆積現象。傅中玲說,陳先生是典型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,但未達失智症的標準。
 衛福部公佈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中,約百分之八點○四有失智症,和百分之十八點八有輕度認知障礙,依此推估,臺灣目前約有廿四萬名失智患者,和五十七萬名(相當於苗栗縣總人口數)的輕度認知障礙患者,合計約有四分之一的長者有認知功能障礙。
 「輕度認知障礙」是介於正常老化與輕度失智症之間的過渡階段。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每年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會轉變成失智症,比一般老年人的百分之一的機會高了十倍,尤其是單純失憶型很多未來會演變成阿茲海默氏症,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輕度認知障礙一定會變為失智症。
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長達三年收集輕度認知障礙病患資料發現,相關的危險因子為是否持續做動腦活動,當沒有規則持續做動腦活動時,轉成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會高出四點三倍;另外,最初參與研究時,簡易智能測驗分數較低者,也是轉成阿茲海默氏症的較高風險群。(點閱次數:574)